外匯天眼:交易到底難在哪?沒有十年“期齡

 難在大多數人並沒有享受孤獨,駕馭自由的能力,與之相反,在一個徹底自由的世界,我們往往顯得無所適從。

  我們的日常行為不過是社會組織制度下的一系列被動選擇,為了購買消費品我們必須參與工作,為了不被扣罰工資我們必須艱難起床準時報到,為了更高的績效獎勵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完成工作。我們的努力和勤奮並不是發自內心的興趣與熱誠,而是在一連串社會情景驅動下的迫不得已。作為被約束的勞動者,不自由帶來的懊惱時常在頭腦迴響,討厭佔據我們時間的日常勞動,渴望更多的時間讓我們的興趣和天賦得到更好的發揮,從而創造更高的收入和財富,實現財務自由。

  01

  那麼在自由的情景下,我們是否會表現得如我們所願那般優異?答案是悲觀的。

  回想一下我們的學業生涯吧!在具有強制性質的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我們與人類的知識有了基本的照面,觀察到這個世界的大致輪廓,有了分辨傳銷和偽科學的知識儲備,個體生存和發展所需的通識教育是在不自由的環境下進行。與之對比的是我們自由的大學時光,不受外力干擾,用意志決定自身行動,恰恰在這麼一個自由美好的環境中,我們放下了學業,沉迷於網遊,戀愛和無用的社交,渾渾噩噩,虛度年華,直到在工作中缺乏競爭力才追悔莫及。再來想一想我們閒暇的雙休日,在厭煩的工作日中總是暗下決心要利用屬於自己的週末好好進修。

  而一旦到了週末卻是慵懶散漫,失去了日常工作框架的約束,靈魂像是脫殼般地努力尋找某種附著物,為了打發時間進行著某種莫名其妙,毫無意義的行為,捧著手機閱讀事後毫無印象的文章,觀看純粹應付無聊的視頻或肥皂劇,在下一個工作日到來時因為浪費時間而深深自責。

image.png

  我們的人生就是在這樣一種自由與不自由,無聊與痛苦中搖擺。

  對自由的過度渴望源於我們的直觀錯覺,把自己迫不得已的社會行為看成是基於自身意志的主動選擇,把運氣當成實力,認為只要給予充分的自由,我們就能創造出整個世界。諷刺的是在制度約束下我們有所成就,在自由的環境中卻蠢事連連。

  02

  交易是真正意義上自由的,自由到讓人內心發慌的地步。

  現實世界充滿著各種阻力妨礙我們的行動,一個每天工作10小時的菜販實際進行交易的時間不足3小時,2/3的時間花在進貨,運輸,陳列貨品,收拾攤位,為蔬菜灑水保持新鮮,結算,吆喝來往行人等一系列雜務上。

image.png

  商品交易本身所需要的阻力足夠消磨他們的體力和時間,不會留下太多的閒暇讓人胡思亂想。交易是純粹的,是頭腦想法的即時實現,這種爽快感類似於閱讀心靈雞湯和成功學的案例,在無視現實,自我構築的理想世界裏為所欲為。選擇交易意味著選擇承擔自己的生存責任,沒有固定月薪為自己的生存兜底,也沒有來自企業和社會對我們工作內容和未來人生的規劃,一切生存意義和責任被拋回到我們自身。靈魂在失去了某種形式之後努力尋找另一種形式裝扮自己,前者是社會賦予的,而後者需要我們自身創造,大部分人討厭前者,卻沒有能力創造後者。對工作各種埋怨,卻沒有勇氣辭職;對父母的嘮叨各種厭煩,卻無力獨自在外謀生。我們的能力和天賦只能蜷縮在社會構造的安全邊界內,安然度過平淡的一生。交易的焦慮源於我們試圖有所作為,卻又缺乏方向不敢作為,一方面是自由世界裏想幹就幹的興奮,另一方面是資訊匱乏,不知從何做起的迷茫。交易被賦予的意義越多,就越不能容忍什麼都不做的無意義,但正確的交易恰恰需要我們大部分時間什麼都不做,對系統或規則之外的價格波動無動於衷。交易所附帶的功利性動機(意義)越強烈,它就越迫切想把無意義變成有意義,客體化成某種具體的想法或行為,通過預測,控制和實現盈利等積極的回饋來印證自己。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置身事外的空虛感是不被允許的。精神需要某個思考對象填塞,時間的流淌需要感知到某個具體的行為,急功近利的頭腦努力營造出一種勤奮忙碌,惜時如金的自我假像來迷惑自己,讓自己的生命看起來有意義,禁不住價格波動的誘惑不時盯盤,管不住自己的雙手頻繁操作,原因皆出於此。生活的缺陷不能通過交易來彌補,交易的興奮和希望源於生活的不滿和絕望。試圖寄望於新事物的無限可能性來轉移生活的消沉不過是消極的逃避罷了,把交易當成畸形欲望的延伸,縱容和暴露自己的弱點。

  03

  交易的純粹和自由會容易造成人人精神平等的假像,這對於處在弱者地位,對現實重重阻力深有體會的窮人尤其吸引。

  被沉重生活打壓的個性在交易中表現得更張揚,更焦慮,更急功近利,盯盤更緊張,交易更頻繁,招致的痛苦更大。

  交易的心態在交易之外,交易不是改變我們生活慣性的外力,而是被納入我們生活慣性的一部分。不自由是生命的常態,自由才是反常態,那不過是一刹那的興奮或恐懼,隨著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撫平,回歸平淡。知識和經驗的增進會忘掉驚訝,消滅興趣,不懼無常,悲觀樂觀都是一種主觀,在更高的知識層面和宏大的視野下,只有內心平靜的達觀。用對待不自由的態度對待自由,把更多的未知歸集到已知的安全感內,用更高的視野把無序整理成有序,我們的行為才會自律且自滿。“把不自由視作常事,便不會覺得不自由。” —— 德川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