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會徵收黃金嗎
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值得擔心的問題
從歷史經驗與現實制度兩個角度分析:
一、歷史上戰爭時有「徵收黃金」的紀錄
- 美國1933年:為了應對經濟大蕭條與金本位制度,羅斯福政府下令禁止私人持有黃金,人民需在限期內把黃金交給政府(每盎司換20.67美元),違者將罰款或監禁。這不僅發生在戰爭時期,也反映政府在金融緊急狀況下會限制黃金自由持有。
- 二戰期間各國(如英國、德國)也曾透過「黃金徵用」或「管制出口」來強化外匯與戰爭資金來源。
二、現代社會可能會徵收實體黃金嗎?
1.
理論上:可以
根據《戒嚴法》或《緊急命令條例》,政府在戰爭、重大災變或國安危機時,有可能動用財產徵用權利,包括:
- 徵用黃金、白銀、外幣、物資等貴金屬
- 像是限制私人交易、要求登記、甚至「換發政府保證債券」等形式
2.
實際上:徵收難度高但不能排除
- 現代國家多數以**金融工具(如發債、稅收、凍結帳戶)**來籌措資金,不太會像過去直接「徵收實體黃金」
- 不過如果進入全面戰爭狀態,政府若認定「私人囤金」會造成外匯流失、金融動盪,仍可能透過法令禁止私人交易黃金,或甚至徵用實體金條
三、台灣目前法令狀況
- 根據《戒嚴法》、《災害防救法》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政府確實保留緊急徵用人民財產的法律依據
- 雖然目前黃金未列入強制登記或課稅,但若發生戰爭或國安危機,不排除黃金被要求申報甚至徵用
四、如果真的擔心徵收風險,可以這樣做:
- 分散持有地點:例如不把所有金條集中在銀行或家中。
- 選擇小單位:像是「一錢」、「一兩」等,便於轉手也較不引人注意。
- 紀錄與保管方式低調:盡量避免留下完整的購買紀錄,或讓外人知道持有情況。
回覆 收刮:事實上,國民黨在局勢不利時,曾經向人民強...
日本割據台灣50年,不但搜刮台灣人的稻米糧食來支援日軍侵略中國(中華民國),還在東南亞搜刮各國的大量金銀珠寶,二戰末期,日本自知即將戰敗,刻意大量發行台灣銀行券,搜刮台灣的物資,台灣人民持有的這些台灣銀行券隨著日本戰敗後都變成壁紙,這些銀行券理應向日本求償兌換黃金或美金,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以舊台幣兌換台灣銀行券,挽救了台灣讓面臨家庭破產和爆發金融危機。然而舊台幣並非以黃金做為發行準備,不斷貶值,其實,不是只有台灣和大陸,戰後各國都是一樣,面臨著惡性通貨膨脹的問題,日本也是如此,直到中華民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老蔣帶來了大量黃金,並以此作為新台幣發行準備,才結束了台灣的惡性通貨膨漲。